Friday, March 18, 2005

0312 HOMEWORK 4

1. Why is CSMA/CD not applicable in Aloha?
ANS: 因為aloha每一個傳輸點距離都太過於遙遠,所以很難去做測試的動作,所以無法使用CSMA/CD,因為太浪費傳輸時間了。

2. Briefly describe functions of Layer 1 to layer 4 of Network Architecture in OSI Reference Model.
ANS: OSI 把數據通訊的各種功能分為七個層級從下圖看各個協定層的排列關係﹕
應用層 (Application)
表現層 (Presentation)
會談層 (Session)
傳送層 (Transport)
網路層 (Network)
資料連接層 (Data Link)
實體層 (Physical)
網路群組﹕由實體層﹑資料連接層﹑和網路層組成。
使用者群組﹕由傳送層﹑會談層﹑表現層﹑和應用層組成。
(一) 實體層 (Physical Layer)
由於一個網路架構必須要能容納不同的實體傳輸媒介,所以OSI設立實體層來規定種種電氣規格和訊號處理之方式
(二) 資料鏈結層 (Data-Link Layer)
OSI為了規定網路上各節點對傳輸媒介的使用方法,並處理訊號傳輸所產生的錯誤,故設立了資料鏈結層,定義兩個透過實體連線的系統資料傳送與接收,有時也提供偵錯與控制的服務。資料鏈結層和實體層一樣,都牽涉到硬體的部分。
(三) 網路層 (Network Layer)
為了能讓那些彼此不在同一條傳輸媒介上的節點,能透過中間其他節點進行通訊,OSI因此故設立了網路層來規範資料在網路中的尋徑(Routing)功能,讓封包能依最短的路徑傳送到目的地。如果資料可移動的路徑不只一種,網路層可從中找出並決定最佳的一條路徑。
(四) 傳輸層 (Transport Layer)
雖然網路層可將資料傳輸至目的地,但由於它只負責相連節點間的資料傳遞,不能保證封包能以正確的順序扺達,也無法挑出在傳輸過程中所產生的錯誤,OSI便在其上設立了傳輸層,以控制資料在起始點和目的節點之間可靠無誤的傳輸。
傳輸層具有連接導向的特性,提供高品質的服務與精確傳輸。它的主要工作包括控制封包順序、資料流量控制、偵測重複的封包、緊急資料的傳送、複雜的錯誤與回復處理、以及安全方面的課題。

3. List some of the major milestones of Internet history from 1960 to 2000.
ANS: 美國國防部立刻成立了先進研究計畫署(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 ARPA),希望能以先進的科技運用在戰略上。它利用分封交換 (packet switching) 技術發展出一套通訊網路。1969 年美國國防部開始佈署 ARPANET (NET 等於 network),第一個節點 (node) 設立在 UCLA (Univ. of California at Los Angeles)。ARPANET 剛開始僅有四個節點,分別設在幾個大學研究中心,其最主要的想法就是設計一個沒有控制中心的網路系統,讓每台電腦的功能都一樣重要,傳送資料時可以經由任何一台電腦、任何一條可用路線,如此國家防衛系統就可永不斷線。
ARPANET 剛開始所採用的網路通訊協定是 Network Control Protocol (NCP), 1974 年開始, 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 (TCP) 和 Internet Protocol (IP) 逐漸取代 NCP 的功能,1983 年成為 Internet 上標準的通訊協定。
從 1969 年開始,ARPANET 的節點不斷增加,到了 1983 年時已經有 600 個節點了,此時 ARPANET 也正式分裂為兩部份:ARPANET 和 MILNET 。ARPANET 用於研發和學術界,而 MILNET 則專屬國防資料傳遞之用。1979 年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NSF)開始參與網路技術研究。1985 年開始 NSF 撥款協助近 100 所大學連上網路。1986 年,NSF 佈建 NSFNET,將全美五大超級電腦中心和各大學連結在一起。NSF 在使用政策 (Appropriate Use Policy) 中明白宣告 NSFNET 之使用僅限於非商業活動。  由於越來越多教育單位加入,不免要有管理規則或一些工作小組來制定標準,1983 年 ARPANET 成立 Internet Activities Board (IAB),負責於網際網路間的行政和技術事務。1986 年在 IAB 之下又成立 Internet Engineering Task Force (IETF) 專責於技術標準之制定。
1987 年網路上的主機已經超過一萬台了,NSF 於是和 Merit NetworkIBM MCI 簽約,請他們代為管理建構 NSFNET 之網路幹線。1991年底,網際網路愈演愈烈,NSFNET T1 (1.544 Mbps) 線都不敷使用,於是由 Merit、IBM、MCI 合組的 ANS (Advanced Networks & Services, INC.) 繼續幫 NSFNET 管理建構 T3 (44.736 Mbps) 主幹線。雖然 NSF 不贊成網路上的商業活動,但是外界壓力越來越大,當民營的網路公司經由 MCI 和 NSFNET 使用者互通電子郵件之後,Internet 便開始逐漸邁向商業化。
1990 年代 ARPANET 逐漸萎縮消失,而 Internet 上的應用則越來越廣,Wide Area Information Servers (WAIS)Gopher、全球資訊網 (World Wide Web, WWW) 紛紛出爐(雖然大部分的人因為瀏覽器而認識網際網路,也使我們的生活有不少的改變)。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